拍攝時間:2022
拍攝地點:中國
拍攝設(shè)備:Canon EOS 5D Mark IV EF200mm f/2L IS USM
拍攝參數(shù):f/2.0 1/2000 +0.33 iso5000

白壽帶是雀形目鹟科壽帶屬的中型鳴禽,又名白帶子、長尾鹟,因雄鳥具有形似 “壽” 字的白色長尾羽而得名,是東亞及東南亞地區(qū)的標志性鳥類之一。其體長約 17-20 厘米(雄鳥加尾羽可達 30 厘米以上),雌雄羽色差異明顯:雄鳥有兩種色型,一種頭部至背部呈藍黑色,具金屬光澤,胸腹部白色,尾羽白色且極長(約為體長的 2 倍),形似綬帶;另一種全身白色(白化型)。雌鳥上體橄欖褐色,下體淺灰褐色,尾羽較短,僅為雄鳥的 1/3 左右。兩性均具短而粗的喙,喙基黃色,尖端黑色,腳鉛灰色,適合在枝葉間捕食昆蟲。
白壽帶主要分布于中國東部、日本、朝鮮半島及東南亞部分地區(qū)。在中國,繁殖期見于東北、華北、華東、華中等地,越冬于云南、廣西、廣東及臺灣等地;國外分布于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等國。它們偏好棲息于海拔 150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的闊葉林、竹林或林緣地帶,尤其喜歡靠近溪流的茂密植被區(qū)域,夏季繁殖期可上至海拔 2000 米左右的山區(qū)。白壽帶是夏候鳥或部分留鳥,常單獨或成對活動,繁殖期雄鳥會在枝頭展示長尾羽以吸引配偶。它們以鱗翅目、鞘翅目昆蟲及幼蟲為主食,也吃漿果和花蜜,覓食時多在樹冠層穿梭,或從枝頭飛捕空中的昆蟲。繁殖期在 5-7 月,巢呈淺杯狀,由草莖、苔蘚和蛛絲構(gòu)成,多筑于樹枝分叉處,每窩產(chǎn)卵 2-4 枚,孵化期約 12-14 天,雌雄共同育雛。
目前白壽帶在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(IUCN)紅色名錄中被列為 “無危”(LC)物種,種群數(shù)量較穩(wěn)定,但局部地區(qū)受森林砍伐、農(nóng)藥使用及棲息地碎片化影響。目前未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,但屬于 “三有” 保護動物(即有重要生態(tài)、科學、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)。白壽帶其優(yōu)雅的長尾羽和靈動的姿態(tài)使其成為生態(tài)攝影和觀鳥愛好者關(guān)注的焦點,在傳統(tǒng)文化中象征長壽與吉祥,常出現(xiàn)在詩詞和繪畫作品中。